|
淼洪
2003年9月 |
五觀堂其實是齋堂,是進食的地方,但為何有五觀之想?
我們常在雜誌(甚至是電視黃金時段節目)見到食物介紹,標榜食物的色香味,勾起我們對食物的無限欲望。其實我們身體不可能沒有食物補充養份,如嬰兒餓就會本能地呱呱大叫。但是現在社會已將食物包裝不只是「醫肚」的東西這麼簡單,有時觀察人們閱讀精美的飲食譜雜誌的表情,就像是看一本「色情雜誌」無異,不同的只是前者是勾起我們的食欲,後者是性欲!
佛教有所謂食存五觀,提醒出家人對吃食物時應存的五種態度,其實如果我們在家人亦可將此作為修行的一部份,保持一份收斂,不揀擇、不眷戀食物色香味的心態,我們亦可豁然自在!五觀分別為:
或許,有人會說,連吃飯也不能輕輕鬆鬆,未免有失人身樂趣?其實以上的看來似束縛,其實是令我們可以更加輕鬆自在地面對食物。君不見飲食雜誌通常有刊登減肥廣告,我們為了數十分鐘的口欲,便心存後悔,更要嚷著要瘦身減肥,那未免有些諷刺!好像我們是食物的奴隸!
(一) 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
當知所有食物得來不易,單是米飯也需要眾多人和其他條件共同成就,所以我們要有一份惜福和感恩之心。
(二) 忖己德行,全缺應供
檢討自己的德行,是否具足戒定慧三學,以接受食物的供養。藉此警醒我們要精進修行,保持一份慚愧之心。
(三) 防心離過,貪等為宗
時時提防自己,不要眷戀食物的美味,不要起貪心。要知一切飲食皆為眾緣合和。
(四) 正事良藥,為療形枯
應將饑餓看成一種疾病,而食物只是治療饑餓病的藥物。所以吃東西只是為了治病,而不是為滿足口腹之欲。
(五) 為成道業,應受此食
為了成就法的道業,所以我才接受食物來令這個色身可以繼續修行,要保持一份精進心。。